(王佳凤)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完成园区利润5.27亿元,同比增长35.82%。完成园区税收0.95亿元,同比增长156.76%。
完成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6.14亿元,占园区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73.71%。十四五开局之年,龙陵工业园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园区内绿色硅材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效推动了园区经济发展。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37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77.92%在整个通报曝光过程中,市纪委市监委有效贯通纪法衔接通道,抓实通报曝光终端,通过健全组织机构、细化职责分工,充分发挥2+1+1联动机制作用,建立由党风政风监督室、案件审理室、宣传部、各监督检查室、派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派出市委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工委、县(市、区)纪委监委、园区纪检监察工委组成的工作链条,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调、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团队作战模式,通过接收问题、准确核实、通报曝光、认领处置4个步骤合力纠治涉嫌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秩序顽瘴痼疾。市纪委市监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市纪委市监委有效整合内部力量,协同公安机关,贯通党内监督和司法监督,采取先曝光、后核查、再处理的方式,连续对辖区范围内党员、公职人员涉嫌赌博、酒驾醉驾等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秩序问题进行通报曝光。下一步,市纪委市监委将持续建立健全党员、公职人员涉嫌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秩序问题通报曝光长效机制,推动党内监督与司法监督贯通融合,以互联互动、力量统筹、上下协同的方式,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作用,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通过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同时,邮政企业依托98个服务网点、450个便民服务站、178个村级综合揽收点,建设了一张网满足三个层次的网络体系,打通了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渠道。
依托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优势,保山交通、邮政等部门紧密配合,以交邮融合发展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电商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的问题。腾冲市清水乡的美丽公路建设,紧密结合清水的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全域旅游为思路,清水乡的交通建设已经超越了通畅、安全的基本要求,上升追求到舒适、美丽的更高层次,与山水相依,与文化相融,与城市相通一县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五县(市、区)公交实现全面覆盖,先后开通城市和城乡、乡镇公交线路79条,投入运营公交车546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332辆,深入创建公交都市,建成站点站牌392个,500米站点覆盖率提升至86%,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8.5%。到2025年末,县域高速能通全通和互联互通工程基本结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20公里。
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保山交通正全面起势、奋勇争先。到203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4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450公里,昌宁、施甸、龙陵三个通用机场建成,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县县有机场,实现12443出行交通圈:保山市和主要县市1小时通达、各主要县市间2小时通达、和滇中城市群主要城市4小时通达、和全国主要城市4小时通达、和南亚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75个乡镇(街道)、956个建制村(居委会)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及通邮率均达到100%。征程万里风正劲,扬帆远航恰逢时。交通先行显担当 条条道路通小康素有中国咖啡第一村的隆阳区新寨村,主要种植咖啡、蔬菜和水果,如今通达四方的道路打通了城乡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保山积极构建中的人字型主骨架+联络线铁路网,将为建设打造沿边开放重要窗口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为建设交通强市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保山圆通快递与保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立了云南人自己的快递品牌虹昌快递,从事省内快递业务经营,并计划于2024年在保山市60个乡镇、500个建制村增设分支机构和末端网点。2018年,市政府出资100多万元在保山邮件处理中心建成保山市、隆阳区两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吸纳了快递企业进驻。交通强市再提速绘出发展同心圆2020年10月22日,保山市印发《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2020年末、2025年末、2035年、21世纪中叶的目标:到2020年末,全面推进县域高速能通全通及互联互通工程,圆满完成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建成高速公路463公里、二级以上公路1554公里、农村公路 13111公里以上,完成交通投资750亿元,实现公路通车里程达14665公里,公路密度74.68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当好交通先行。
综合立体交通网 今日保山天地宽今年是建党一百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服务人民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栉风沐雨中铸就交通辉煌。
从国内交通的末梢到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从从前车马慢到如今同城化的现代文明,保山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优化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奋力推动保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今日保山,一条条纵横交织、无限延伸的柏油路从主干道延伸到城乡的各个角落,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永昌古道通天涯,保山大地筑坦途。保泸高速跨越怒水一步千年从能通全通到互联互通,保山四出市、两出境全程高速化指日可待。结合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和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保山建成使用10个县级客运站,提升改造13个农村客运站,小件快运、物流寄递、电商等入驻25个。建成农村客运站56个、招呼站730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55条,农村客运网络全面成型。交通发展最直观的表现,除了高品质的出行服务,还有高效率的货运服务。在农村快递企业整合资源的同时,保山市也着力打造保山本土龙头寄递企业。
路通了,信息灵了,游客、商人都来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渠道拓宽了,新寨村也由过去传统的种植业向旅游业转型升级。百年流转,岁月不居,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时代新追求。
保山境内有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境内流程685公里。地处云南西部的保山,古称永昌,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7.78公里,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中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面向南亚开放条件最优、路程最短的陆上通道。
快递通村237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强化攻坚破局,高质量推进工业聚集发展。
决战贫困交出脱贫攻坚答卷一条条硬化路通到布朗族群众家门口,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群众家中,新建的民族学校让布朗族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和4G网络全覆盖,还开通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千百年来,施甸的布朗族,从刀耕火种的直过民族到今天实现整族脱贫,一越跨千年,布朗族聚居区布朗族群众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施甸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面对艰巨的任务,施甸唯有迎难而上,撸起袖子加油干。2014年以来,施甸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在杨善洲精神的指引下,施甸县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贫穷、改变命运,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舍我其谁的勇气,攻坚克难,踏石留印,精准发力,5700余名干部与农户全覆盖结对帮扶,尽锐出战,累计争取上级扶贫资金110亿元,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
如何补齐短板,奋力赶上?施甸在十四五时期,将强化改革创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截至2020年末,施甸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197个品种、18336亩,繁殖种子781.66万千克,平均亩产量426.3千克。
保山市委、市政府对施甸发展的定位要求是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打造国家水稻繁育基地。夜幕降临,施甸县城的大街小巷流光溢彩。
一是聚力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如今,善洲林场已是集生态体验、红魂传承、森林探险、自然保育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胜地。
生态环境保护绿了河谷,富了村民。20世纪60年代,几分钟就逛完的施甸街,如今公园、绿地、广场、湖面点缀,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5平方公里,建成4个城市公园,实施地下管廊、污水管网提升、河道整治等项目。下一步,施甸将以国防教育、户外养生为内涵,重点实施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开发、怒江抗战江防遗址保护、娲女温泉小镇、石瓢温泉、怒江大峡谷国家风景道和国家健康步道等项目,将怒江流域建成集国防教育、峡谷风光、温泉养生、体育赛事为一体的户外运动胜地。近年来,从县城到乡村,施甸旅游接待能力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逐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五年来,施甸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5亿元,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开通了城市、城乡公交线路3条,四通八达的路网让群众的出行不再艰难。一路走来,施甸在前进的道路上,奏响了一曲曲拼搏奋进的乐章。
与时俱进绘就绿色发展图景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召开的保山现场办公会上强调,保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资源和基础,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坐落于善洲林场,是中组部公布的13个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全国10个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从生态最脆弱的怒江河谷入手,施甸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项目,先后实施退耕还林五万多亩,带动怒江流域的群众种植经济林果十万多亩,恢复了河谷的生态环境。但目前,施甸还面临着经济总量均处于全市末位且占比较小,传统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工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项目建设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